“峥嵘七十载 英华学子情” 全英博士论坛牛津分论坛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之际,在驻英使馆教育处的指导下,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 UK)主办,牛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OXCSSA)承办的全英博士论坛牛津站——“峥嵘七十载 英华学子情”于2019年12月14日上午在牛津大学Jury’s Inn成功举办,活动为中英两国学生学者搭建又一个拓宽学术视野、激发交流创新、促进资源共享的平台。本次博士论坛依托牛津大学的专业优势,开设了以人文社科为主要方向的博士论坛。

在这里,各位博士学者们通过聆听演讲和参与讨论等环节了解到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的学术成果。

活动地点,牛津大学Jury’s Inn
活动由牛津大学金泳成同学主持

莅临本次活动的有牛津学联主席钟韶鸿,全英学联秘书长陈焕明和全英学联学术科技部部长陈侠肇。钟韶鸿主席首先代表全体牛津学联发表了开幕致辞,“牛津大学是一所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它是英语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现今牛津大学拥有38所独立书院及4所学术学院,并同时拥有全球最具规模的大学出版社和全英最大型的大学图书馆系统。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因而其也培养出众多社会名人,包括28未英国首相及多国领袖与政治要员。希望大家从本次在牛津大学举办的博士论坛中得到收获”。之后陈焕明秘书长和陈侠肇部长分别介绍了全英学联的“博士论坛”系列活动宗旨,以及过往成功举办的一些主题论坛。

牛津学联主席钟韶鸿致辞
全英学联秘书长陈焕明致辞
全英学联学术科技部部长陈侠肇致辞

本次博士论坛所邀请到的演讲嘉宾有:李君甫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访问学者)、彭卫华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哲学学会中医哲学分会理事)以及吴碧宇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资深翻译、上海外国文学协会会员、安徽人民出版社审读专家、上海市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李君甫教授交流展示

首先进行交流的是李君甫老师,他主要研究的领域为住房政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北京社会空间的分化与隔离——基于社会阶层分布的研究》等论文50余篇;《北京的住房变迁与住房政策》、《北京的人口、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等著作15部,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一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在交流中他介绍了他所带领的团队在过去几年中以走访观察的方式探索获得的农民在城市购房的动力以及这样的购房趋势对中国城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团队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两个农村的居民为重点考察对象,获得的结论有:农民在城市购房的目的按购房者年龄分为后代教育和结婚生子两种,并且农民在城市定居可以加速中国从半城市化向全面城市化迈进,进而改变社会结构,推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

彭卫华教授交流展示

本次论坛还荣幸地邀请到了专攻中国中医医史文献的彭卫华教授。她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哲学学会中医哲学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人类学、中医生命哲学,致力于对中医文化研究进行现代方法论的开拓。目前在牛津人类学系进行访学,进行中医文化人类学研究。在交流中,彭教授从中医的历史开始介绍中西医之间在近代发生的各类摩擦与碰撞事件,进而从中窥探后殖民时代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探讨“文化”和“文明”在人类学范畴中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她通过比较中西医的历史脉络总结出了世界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的自觉性与话语权,反思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角度和方向。

吴碧宇教授交流展示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2019年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中英两国友谊增进,合作不断深化,更多的中国学生进入英国的高等学府提高自身学识。同时也有很多英语世界的学者想要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这就离不开中国优秀的英语学者和翻译家们。我们有幸邀请来了吴碧宇教授,作为资深翻译的她先后赴曼彻斯特大学和牛津大学访学。她是上海外国文学协会会员;安徽人民出版社审读专家、上海市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研究兴趣包括语言对比与翻译。讲授大学英语,翻译本地化等课程。发表翻译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英汉互译、民族语翻译、出版专著2部,译著10部。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翻译项目20项。曾受邀到上海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做“中华学术外译申报”心得讲座。主持完成过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参与2016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翻译及其数据库建设》。在交流中她回顾了中国外译经典文化著作的优秀历史,重点项目和著名团队,随后她以自身所见的一些译名为例,如“白日焰火——Black Coal, Thin Ice”,“无问东西——Forever Young”,“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等生动讲述了外译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技巧,最后她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中华学术外译团队”,号召大家关注支持中国的外译事业。

部分论坛参与者合影

壮丽七十载,青春永奋进。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人生理想,每代人也有每代人的使命担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学者,我们要有理想、有担当。我们要与祖国共奋进,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明亮。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牛津中国学联与全英学联谨代表在英学习工作、生活交流的全体华人学生学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富强!

另外本次论坛非常感谢牛津学联的曹喆燚、王家瑜以及全英学联学术科技部执行部长张珂通等负责策划与组织。

Top